近期,随着全民体育热潮的兴起,市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激增,与之形成反差的是,一些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多种建设、管理和提升问题,无法满足市民健身运动的需要。
对此,不少市民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上表达自己的心声。为此,从7月4日起,甬派携手宁波日报、宁波民生e点通推出的《e眼问政》栏目陆续刊发了三期报道,对公共体育设施建管问题进行了调查,引发网友的热议。
如何回应群众关切,破解公共体育设施建设、管理难题?《e眼问政e起聊》栏目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代表、基层代表、市民代表和市人大代表走进甬派演播室,就此话题进行对话。
主持人:当前全市范围内公共体育设施的总体覆盖情况、主要类型,以及这些设施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方面的效果如何?
项新: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设施,除了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力量建设,并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设施,还涵盖学校专门用于训练的场馆、封闭小区的体育设施等所有类型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市共有体育场地3.09万个,场地总面积3094万平方米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0年2.40平方米提升到2024年3.16平方米。其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第五,属于中游。从浙江全省和全国来看,全省平均数是3.17平方米,全国是3.0平方米。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,宁波排第四。
通常认为,体育设施主要分三大类:一是球场类,像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等球类场馆;二是田径场、游泳馆等;三是步道,包括登山健身步道、绿道等,这类占整个体育场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。
在2022年全国公共服务监测中,宁波市的体育公共服务在120个城市里排名第五。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已成为老百姓健身的主要场所,全民健身已越来越体现出三方面功能:一是健康价值;二是经济价值,比如“浙BA”能带动当地经济消费;三是社会价值,通过体育锻炼促进社会和谐。总而言之,管好用好体育设施是体育部门的职责。
已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及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。我市连续多年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(体育公园、村级健身广场、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)纳入省、市民生实事项目,“十四五”期间共建设基层体育场地设施949个。这些举步可就的体育场地设施,让参与健身的人更多了,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,身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,生活质量得到提升。同时,部分环境也得到了改善,如以前高架桥下脏乱差的空间及旧的厂房、闲置地被打造成老百姓喜爱的体育空间,营造为和谐、美丽、充满活力的环境。
进一步保障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场馆。聚焦全民健身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和现代居住形态下市民就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,进一步保障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场馆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工作的制度化、规范化,精准破解“百姓健身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462个新建小区实现体育场馆配建,新增室内健身场地20.97万平方米;验收小区221个,体育建筑总面积10.38万平方米,惠及居住人口约92.4万人。
傅莉敏:我们社区是2016年以后建成的新社区。近年来,随着政府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推进,辖区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获得感还是挺强的。大家都认为,在家门口就能活动筋骨,比以前方便多了。我了解到,目前小区附近健身器材日常使用率在早晚高峰时段超过60%,周末能冲上80%。老人、带娃家长和中青年是主力,老人爱用健身路径活动筋骨,家长带娃在器械区或空场地玩耍,年轻人更爱凑到球场打球。尤其是基础健身路径(漫步机、太极推手器、腰背按摩器、扭腰器等),非常受老年人欢迎,几乎无“空窗期”,早晚都能看到居民在排队轮流使用。
主持人:通过记者调查和群众反映,大家还是觉得公共体育设施不够用,和数据之间有差异,这个问题如何看待?
项新: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矛盾,目前体育设施的供给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。虽然人均场地面积已达3.16平方米,但和百姓需求差距还是较大的。老百姓期盼就近有好的健身场所。总的来看,我市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、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:
首先是“一场两馆”(体育场、体育馆、游泳馆)建设尚未全覆盖,距离省里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。
其次是设施总量不足,供需矛盾突出。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总量仍不足,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有差距,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,也有一定差距。如2024年,青岛已达到人均3.35平方米,苏州4.07平方米,厦门3.43平方米,大连3.2平方米;室内体育设施占比仅为9.5%,难以满足群众全天候、多样化健身需求;老旧小区和农村偏远地区设施缺口较大,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。
再次是运营管理维护有待加强。要研究制定公共体育设施长效管理机制,进一步明确产权单位、属地街道、体育部门三方责任,落实场地设施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。目前,智慧场馆服务尚未全面普及,数字化管理覆盖不均衡;部分基础设施存在“重建轻管”现象,维护资金不足;专业运营人才短缺,制约了部分场馆(地)效能的充分发挥。
傅莉敏:根据我观察和收集的一些市民意见,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器材维护不及时。这是投诉量最多的,其中一半以上是催修。不少器械螺丝松动、踏板生锈,个别漫步机的扶手晃得厉害,老人总担心“摔着”;二是设施种类单一,基础健身器材多,但针对性设施少,比如缺少适合年轻人的力量型器械,也缺少专门的拉伸区;球类设施偏少,爱打球的居民总念叨“能不能多添点球类设施”。此外,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。如一些器械上会沾有灰尘、落叶,雨天后积水没人清理,居民说“摸上去黏糊糊的,不想碰”,尤其儿童设施的卫生投诉最多。
刘兴旺:体育运动设施建设,对老城区来说相对难度较大。小区越老,提升的空间越小。比如说一个老小区,本来就没有足够的公共体育设施,也没有改造空间,想提升是很难。就像停车问题,只能通过嵌入的方式,在绿地里做一些文章。
杨月:从应用场景来看,有些热门的设施,比如说篮球场、乒乓球桌等,经常有人长时间占用,管理有点跟不上。还有就是到了夏季,公园的步道比较拥挤。我喜欢夜跑,一到晚上,健身步道上就会出现人挤人的现象,如鄞州区的滨江步道,经常像赶集一样,需要跑者让着行人。
还有就是安全隐患问题。如有些人会在公园里遛狗,却不拴绳子;小孩子出来玩时,会骑自行车乱窜。这些既不安全,又影响运动者健身锻炼。此外,我身边的运动达人也经常会抱怨有些健身器材年久失修,出现螺丝松动、扶手生锈都没人管的情况,让人担忧。
主持人:我们期待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能精准结合市民需求,让大家在家门口享受健身快乐。在区级层面,请问在公共体育设施维护、运营等方面有哪些可推广的经验?
刘兴旺:江北区近年来在体育设施建设、使用和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。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建设,取得了较好成绩,如滨河道体育公园、庄桥足球公园等,累计建成16个体育公园。
在管好、用好这些设施方面,我们从三方面入手,将管理延伸到体育场地设施的方方面面:
一是进一步激发第三方作用,调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。如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由中体公司运营,从2019年6月投运以来,至今已满6年,是一个成功案例。中体公司通过产业化运营,在中心投运后第一年,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,2024年超过1600万元。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被评为省级全民健身中心,中体公司入选宁波市体育名品培育单位名单,获得2024年宁波市最具潜力体育企业等称号,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。“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模式”的核心是:全民健身中心产权属政府,经营权属中体产业宁波公司,既减少了约20名财政供养人员,又满足了公共属性,还促进了竞技体育发展。
二是进一步调动社会组织,如社团、足球协会、篮球协会等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管理。
三是调动体育委员参与。动员有担当、有情怀、有时间、有精力的干部kb体育平台 kb体育在线入口群众担任基层体育委员,实现村(社区)全覆盖,让体育委员成为场地器材检查员、活动开展组织员,使基层场地设施管理得到更有力保障。
我认为“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模式”复制性很强。国家体育总局提倡两权分离(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),其他区(县、市)也在逐步模仿,比如宁波奥体中心也是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,由国有企业管理运营,这种模式可复制。
刘兴旺:关于这点,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,在江北,机关协作氛围十分良好,体育主管部门是基本不出钱的,主要依靠其他部门配合。在实践中,我们会发一个函给相关部门,请求落实体育设施的建设。然后相关部门凭着这个函,会把体育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和相关需要支持的举措列入计划。实际上,乒乓球桌、羽毛球场地、健身路径等嵌入式设施,所需要的花费并不算多。作为在建项目的配套,建设单位是完全可以承受的。
正是因为各相关单位重视,2025年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目标,我们基本上已提前完成了。
主持人: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,如何确保新建和改造的设施更精准、科学地满足群众需求,让“15分钟健身圈”真正实现精准服务?
项新:未来,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场地维护管理,发挥场地最大效能。下一步,要研究制定公共场地设施长效管理机制,进一步压实产权单位、属地街道、体育部门三方责任,落实场地设施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。要求体育部门和街道乡镇开展巡检工作,不断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水平,为市民提供安全、舒适的健身场地设施。
赵永清:近几年来,党委、人大、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健身运动特别关注。市人大常委会在2021年6月,专门通过了《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》,其中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、管理和提升作了详细规定,关键是抓落实。对于市民普遍关注的公共体育设施的缺少、安全隐患等问题,我也是印象深刻,也一直在关注。同时,我觉得在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布局方面,还需要照顾到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设施的需求,在安全运营、维护、监管等方面,建议全方位地监管。
但是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在一层一层传导到最基层的过程中,可能存在“上面重视、中间环节也在强调,但到了基层,因种种原因没有落实”的情况,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。
傅莉敏:期盼室内场馆设施品类再丰富一点,哪怕没有中体城这种规模,小而精也好,这样刮风下雨居民也能够在家门口锻炼。还有一个想法,就是在公共体育场所,尤其是在户外健身器材上锻炼发生事故后的赔偿问题,最好能加强相关部门联动,让理赔更顺畅。
杨月: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,能不能向智能化方向发展?比如小区周边运动场馆的使用,采取线上预约制,让大家可以实时知道哪些场地在用,还剩多少时间。这样可更精确地提高运动场馆的利用效率。还有健身步道的照明,希望也能智能化管理,根据日落的时间开关电源,让“健身跑”的环境更友好,也更节能。
刘兴旺:我提两个建议:第一,在建设体育公园时,要建一定数量的室内体育项目,室内项目的收费可以弥补室外场地运营管理经费上的不足。同时,又可以增加淋浴房、咖啡吧等休闲配套项目,提升体育公园品质和健身体验感。第二,体育公园停车场收费标准应适当降低,不能简单按照地段进行划分,这有利于激发全民健身热情。
赵永清:我觉得体育主管部门在加强监管之外,要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见,光通过我们人大代表向党委、政府去反映还不够,还要有更多的代表,包括社区人民群众等,让广大普通市民有畅通的表达渠道,通过上下联动、上下结合,相信宁波体育运动设施建设、管理会得到较大提升,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会更强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104076
近期,随着全民体育热潮的兴起,市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激增,与之形成反差的是,一些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多种建设、管理和提升问题,无法满足市民健身运动的需要。
对此,不少市民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上表达自己的心声。为此,从7月4日起,甬派携手宁波日报、宁波民生e点通推出的《e眼问政》栏目陆续刊发了三期报道,对公共体育设施建管问题进行了调查,引发网友的热议。
如何回应群众关切,破解公共体育设施建设、管理难题?《e眼问政e起聊》栏目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代表、基层代表、市民代表和市人大代表走进甬派演播室,就此话题进行对话。
主持人:当前全市范围内公共体育设施的总体覆盖情况、主要类型,以及这些设施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方面的效果如何?
项新: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设施,除了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力量建设,并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设施,还涵盖学校专门用于训练的场馆、封闭小区的体育设施等所有类型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市共有体育场地3.09万个,场地总面积3094万平方米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0年2.40平方米提升到2024年3.16平方米。其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第五,属于中游。从浙江全省和全国来看,全省平均数是3.17平方米,全国是3.0平方米。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,宁波排第四。
通常认为,体育设施主要分三大类:一是球场类,像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等球类场馆;二是田径场、游泳馆等;三是步道,包括登山健身步道、绿道等,这类占整个体育场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。
在2022年全国公共服务监测中,宁波市的体育公共服务在120个城市里排名第五。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已成为老百姓健身的主要场所,全民健身已越来越体现出三方面功能:一是健康价值;二是经济价值,比如“浙BA”能带动当地经济消费;三是社会价值,通过体育锻炼促进社会和谐。总而言之,管好用好体育设施是体育部门的职责。
已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及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。我市连续多年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(体育公园、村级健身广场、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)纳入省、市民生实事项目,“十四五”期间共建设基层体育场地设施949个。这些举步可就的体育场地设施,让参与健身的人更多了,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,身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,生活质量得到提升。同时,部分环境也得到了改善,如以前高架桥下脏乱差的空间及旧的厂房、闲置地被打造成老百姓喜爱的体育空间,营造为和谐、美丽、充满活力的环境。
进一步保障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场馆。聚焦全民健身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和现代居住形态下市民就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,进一步保障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建体育场馆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工作的制度化、规范化,精准破解“百姓健身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462个新建小区实现体育场馆配建,新增室内健身场地20.97万平方米;验收小区221个,体育建筑总面积10.38万平方米,惠及居住人口约92.4万人。
傅莉敏:我们社区是2016年以后建成的新社区。近年来,随着政府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推进,辖区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获得感还是挺强的。大家都认为,在家门口就能活动筋骨,比以前方便多了。我了解到,目前小区附近健身器材日常使用率在早晚高峰时段超过60%,周末能冲上80%。老人、带娃家长和中青年是主力,老人爱用健身路径活动筋骨,家长带娃在器械区或空场地玩耍,年轻人更爱凑到球场打球。尤其是基础健身路径(漫步机、太极推手器、腰背按摩器、扭腰器等),非常受老年人欢迎,几乎无“空窗期”,早晚都能看到居民在排队轮流使用。
主持人:通过记者调查和群众反映,大家还是觉得公共体育设施不够用,和数据之间有差异,这个问题如何看待?
项新: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矛盾,目前体育设施的供给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。虽然人均场地面积已达3.16平方米,但和百姓需求差距还是较大的。老百姓期盼就近有好的健身场所。总的来看,我市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、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:
首先是“一场两馆”(体育场、体育馆、游泳馆)建设尚未全覆盖,距离省里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。
其次是设施总量不足,供需矛盾突出。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总量仍不足,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有差距,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,也有一定差距。如2024年,青岛已达到人均3.35平方米,苏州4.07平方米,厦门3.43平方米,大连3.2平方米;室内体育设施占比仅为9.5%,难以满足群众全天候、多样化健身需求;老旧小区和农村偏远地区设施缺口较大,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。
再次是运营管理维护有待加强。要研究制定公共体育设施长效管理机制,进一步明确产权单位、属地街道、体育部门三方责任,落实场地设施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。目前,智慧场馆服务尚未全面普及,数字化管理覆盖不均衡;部分基础设施存在“重建轻管”现象,维护资金不足;专业运营人才短缺,制约了部分场馆(地)效能的充分发挥。
傅莉敏:根据我观察和收集的一些市民意见,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器材维护不及时。这是投诉量最多的,其中一半以上是催修。不少器械螺丝松动、踏板生锈,个别漫步机的扶手晃得厉害,老人总担心“摔着”;二是设施种类单一,基础健身器材多,但针对性设施少,比如缺少适合年轻人的力量型器械,也缺少专门的拉伸区;球类设施偏少,爱打球的居民总念叨“能不能多添点球类设施”。此外,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。如一些器械上会沾有灰尘、落叶,雨天后积水没人清理,居民说“摸上去黏糊糊的,不想碰”,尤其儿童设施的卫生投诉最多。
刘兴旺:体育运动设施建设,对老城区来说相对难度较大。小区越老,提升的空间越小。比如说一个老小区,本来就没有足够的公共体育设施,也没有改造空间,想提升是很难。就像停车问题,只能通过嵌入的方式,在绿地里做一些文章。
杨月:从应用场景来看,有些热门的设施,比如说篮球场、乒乓球桌等,经常有人长时间占用,管理有点跟不上。还有就是到了夏季,公园的步道比较拥挤。我喜欢夜跑,一到晚上,健身步道上就会出现人挤人的现象,如鄞州区的滨江步道,经常像赶集一样,需要跑者让着行人。
还有就是安全隐患问题。如有些人会在公园里遛狗,却不拴绳子;小孩子出来玩时,会骑自行车乱窜。这些既不安全,又影响运动者健身锻炼。此外,我身边的运动达人也经常会抱怨有些健身器材年久失修,出现螺丝kb体育官方网站 kb体育登录松动、扶手生锈都没人管的情况,让人担忧。
主持人:我们期待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能精准结合市民需求,让大家在家门口享受健身快乐。在区级层面,请问在公共体育设施维护、运营等方面有哪些可推广的经验?
刘兴旺:江北区近年来在体育设施建设、使用和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。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建设,取得了较好成绩,如滨河道体育公园、庄桥足球公园等,累计建成16个体育公园。
在管好、用好这些设施方面,我们从三方面入手,将管理延伸到体育场地设施的方方面面:
一是进一步激发第三方作用,调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。如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由中体公司运营,从2019年6月投运以来,至今已满6年,是一个成功案例。中体公司通过产业化运营,在中心投运后第一年,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,2024年超过1600万元。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被评为省级全民健身中心,中体公司入选宁波市体育名品培育单位名单,获得2024年宁波市最具潜力体育企业等称号,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。“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模式”的核心是:全民健身中心产权属政府,经营权属中体产业宁波公司,既减少了约20名财政供养人员,又满足了公共属性,还促进了竞技体育发展。
二是进一步调动社会组织,如社团、足球协会、篮球协会等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管理。
三是调动体育委员参与。动员有担当、有情怀、有时间、有精力的干部群众担任基层体育委员,实现村(社区)全覆盖,让体育委员成为场地器材检查员、活动开展组织员,使基层场地设施管理得到更有力保障。
我认为“江北区全民健身中心模式”复制性很强。国家体育总局提倡两权分离(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),其他区(县、市)也在逐步模仿,比如宁波奥体中心也是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,由国有企业管理运营,这种模式可复制。
刘兴旺:关于这点,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,在江北,机关协作氛围十分良好,体育主管部门是基本不出钱的,主要依靠其他部门配合。在实践中,我们会发一个函给相关部门,请求落实体育设施的建设。然后相关部门凭着这个函,会把体育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和相关需要支持的举措列入计划。实际上,乒乓球kb体育平台 kb体育在线入口桌、羽毛球场地、健身路径等嵌入式设施,所需要的花费并不算多。作为在建项目的配套,建设单位是完全可以承受的。
正是因为各相关单位重视,2025年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目标,我们基本上已提前完成了。
主持人: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,如何确保新建和改造的设施更精准、科学地满足群众需求,让“15分钟健身圈”真正实现精准服务?
项新:未来,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场地维护管理,发挥场地最大效能。下一步,要研究制定公共场地设施长效管理机制,进一步压实产权单位、属地街道、体育部门三方责任,落实场地设施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。要求体育部门和街道乡镇开展巡检工作,不断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水平,为市民提供安全、舒适的健身场地设施。
赵永清:近几年来,党委、人大、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健身运动特别关注。市人大常委会在2021年6月,专门通过了《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》,其中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、管理和提升作了详细规定,关键是抓落实。对于市民普遍关注的公共体育设施的缺少、安全隐患等问题,我也是印象深刻,也一直在关注。同时,我觉得在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布局方面,还需要照顾到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设施的需求,在安全运营、维护、监管等方面,建议全方位地监管。
但是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在一层一层传导到最基层的过程中,可能存在“上面重视、中间环节也在强调,但到了基层,因种种原因没有落实”的情况,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。
傅莉敏:期盼室内场馆设施品类再丰富一点,哪怕没有中体城这种规模,小而精也好,这样刮风下雨居民也能够在家门口锻炼。还有一个想法,就是在公共体育场所,尤其是在户外健身器材上锻炼发生事故后的赔偿问题,最好能加强相关部门联动,让理赔更顺畅。
杨月: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,能不能向智能化方向发展?比如小区周边运动场馆的使用,采取线上预约制,让大家可以实时知道哪些场地在用,还剩多少时间。这样可更精确地提高运动场馆的利用kb体育官方网站 kb体育登录效率。还有健身步道的照明,希望也能智能化管理,根据日落的时间开关电源,让“健身跑”的环境更友好,也更节能。
刘兴旺:我提两个建议:第一,在建设体育公园时,要建一定数量的室内体育项目,室内项目的收费可以弥补室外场地运营管理经费上的不足。同时,又可以增加淋浴房、咖啡吧等休闲配套项目,提升体育公园品质和健身体验感。第二,体育公园停车场收费标准应适当降低,不能简单按照地段进行划分,这有利于激发全民健身热情。
赵永清:我觉得体育主管部门在加强监管之外,要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见,光通过我们人大代表向党委、政府去反映还不够,还要有更多的代表,包括社区人民群众等,让广大普通市民有畅通的表达渠道,通过上下联动、上下结合,相信宁波体育运动设施建设、管理会得到较大提升,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会更强。